经常遇到有卖家反映使用了某某家的选品工具,或者通过某个神秘的渠道获得了一些所谓的内部数据,选出了几款在平台上销量好利润高的产品,然后激动的备货,期盼着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销量,不成想产品上架了,销量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甚至还没等到产品上架,平台上的售价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风水变了,“没利润了”。新闻图

很多卖家对于这种情况感觉到焦虑又尴尬,明明是获取的得到市场验证的数据,为什么到了自己手中就不可靠了呢?

其实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

当你在进行数据化选品的同时,还有很多和你有着同类心理和获取同样资源的卖家,也在以类似的心态进行同样的选品,所以,当你看好一款产品,然后开始备货发货,在某个角落里,有很多人在做同样的事情,而这样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每一个在大数据中反馈出来卖得好的产品,都会迎来一波激烈的竞争,销量被分散,利润被稀释。

在各种或是雷同甚至相互抄袭的各种数据化选品工具的选品框架下,“没有任何人是一座孤岛”,只不过,你得为此付出的是真金白银。

也正因为此,我一直都不太看好所谓的数据化选品,表面上看,是帮我们省下了很多分析求证的过程,通过各种工具,你的确可以直接拿到结果,然后呢?你却未必真的对这些结果能够有深刻的全方位的理解。

按照丹尼尔卡尼曼的理论,当我们首先接收到“销量好,利润高”的数据后,系统一(感性思考)开始活跃,如果不有意识去调动,系统二(理性思考)可能就会在整个过程中处于缺失状态,如此一来,数据化选品中,我们只看到了所谓的好的一面,而缺少了全方位多维度的思考,所以,就掉坑了。

那么,究竟怎么样的选品方式和方法才能扩大选品成功的几率呢?

在日常辅导学员的过程中,我一直强调,选品表面上是选择产品,其实还需要人性,还需要有基本的营销/销售思维,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选品要想成功,比数据更重要的还包括:第一,需要对产品熟悉;第二,对平台熟悉;第三,对消费者群体足够熟悉;第四,对竞争对手群足够熟悉。只有做到对涉及产品、平台、消费者和竞争环境的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再参考数据,此时的数据才更具意义,否则,数据也只是虚无的。

说到数据,忍不住想讲一个段子。你能想象得到,有些上游供应商为了推动自己的产品,直接在亚马逊销售上做假,通过大批量的刷单,把自己的产品刷到Best Seller,然后,在供应链端赚钱。在这样的运作中,你还在傻傻的“数据化选品”,你不正是着了别人的道吗?!

和单纯的数据化选品相比,我更建议每个卖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个人偏好、资源优势、资金实力等要素,再加上对产品、平台、消费者和竞争对手分析,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去做,这才是正道。

李诞在节目中说,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话粗理不糙,你总得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才行。可惜,很多人总觉得自己腚大。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
*连连国际 (LianLian Global) 是连连数字旗下跨境支付核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