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府推动:跨境电商综试区积极开展“跨境电商+产业带”培育工作

跨境电商综试区是我国跨境电商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实际上就是“试验”两条路子;一是创造一种新的政府监管和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政府部门运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手段管理新兴业态,并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和引领全球跨境电商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规则;二是形成一种新的产业生态,使其与制造业产业集群共生共荣,合力打造要素齐全、协调演化的跨境电商产业生态,并不同程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此外,自2015年3月至2022年1月,国务院先后批复六批132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已基本覆盖全国,且继续扩围是大势所趋。同时,跨境电商综试区评估和退出机制逐步完善。2021年商务部对10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进行了综合考核,通过动态调整促进优胜劣汰。

无论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持续扩容还是优胜劣汰,都要结合本地外贸和产业特色进行差异化竞争,通过跨境电商和本地产业的双向延伸和渗透,提升本土产业国际竞争力。很多城市都在大力推行“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模式,在打造跨境电商产业生态方面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培育出深圳消费电子、佛山家具、杭州服装、宁波办公文具、永康五金、厦门服装、青岛家纺、川渝汽摩产业、许昌假发等成熟的跨境电商产业带。

2.市场意愿:品牌“出海”成为行业发展共识

在平台规则日益收紧、各国监管制度日趋完善的国际环境下,以低附加值、中低端产品出口为主的铺货模式难以为继,靠低价取胜、吃免费流量红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行业竞争逐渐转移到产品的竞争、供应链的竞争、消费者的竞争上,品牌“出海”成为全行业共识。因此,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企业开始“内外兼修”:一方面,加大创新研发投入,不断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和质量,以“硬核”产品获得更多海外消费者认可;另一方面,注重品牌的国际营销,开启全球市场的多元化布局,开设独立站沉淀私域流量,利用社交媒体精准链接潜在消费者。品牌“出海”使得企业采取“长期主义”的策略,通过创造与众不同的品牌价值,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打造品牌溢价能力,从而在激烈竞争中构筑竞争壁垒,最终实现自身价值增长。

3.平台驱动:平台流量向知名品牌和实力工厂倾斜

随着传统品牌和工厂进入跨境电商领域,跨境电商企业流量增长迅速,“僧多粥少”的矛盾导致流量竞争加剧。跨境电商平台上的产品供过于求,开始出现平台缺好货、缺流量的情况,因此跨境电商平台纷纷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淘汰“铺货走量”企业,通过制定严格的准入政策提高出海行业门槛,流量向知名品牌和实力工厂倾斜,尤其是产业带内的优质工厂成为各大平台争抢的资源。目前多个跨境电商平台提出国际化品牌建设计划,如2021年5月全球速卖通启动“G100出海计划”,2022年1月亚马逊全球开店中国提出“共创全球品牌新格局”,以帮助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充分发挥供应链优势,在海外市场建立品牌心智,让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从幕后走到台前”。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