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是随着网络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营销模式,因为起初各国均没有对其做特别监管,所以跨境电商处于一种“野蛮生长”状态。在跨境电商平台上,消费者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假冒伪劣产品随处可见。

跨境电商营销模式

这种“野蛮生长”的模式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而且影响了电商平台的口碑。如果一个平台上的卖家出售的都是假冒伪劣产品,而平台对此不进行任何管理,那么久而久之,平台卖家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成风,就会导致消费者将平台与假冒伪劣产品画上等号,从而考虑是否还要在该平台上购物,最终导致平台流量减少。

相关统计表明,跨境电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品质量问题。我国海关在检查时发现很多产品存在超标情况,还有一些产品存在脱色、成分与标识不符等情况。

作为跨境电商主要集中地之一的广东省,曾发布了一份关于监控消费品质量的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检验检疫局在对进口消费品进行抽查的时候,发现进口消费品存在很严重的质量问题,不合格率高达67%。央视“3.15”也曾报道,有些跨境电商卖家甚至出售来自核污染地区的食品。

不论是食品还是生活用品,质量出现问题都会给消费者带来损失。为了避免卖家损害消费者以及平台利益的行为,电商平台为入驻卖家设置了一系列监管条件。

卖家在入驻跨境电商平台的时候,平台会向卖家索要一系列证件,经过相对严格的审核之后才会批准卖家入驻。针对这一点,很多平台甚至对卖家身份进行了限制,比如不能以个体工商户身份注册成为卖家,一旦发现卖家出售产品存在假冒伪劣等情况,就会对卖家实施封号处理等处罚措施。

海关也不断调整和加强对进、出口消费品的监管。目前很多地方的海关都实现了网购保税进口、直购进口、一般出口以及特殊区域出口四种监管模式,为保障消费者利益做出了进一步努力。

15.1.4 深耕垂直领域的精细化经营是未来发展方向

有些跨境电商企业存在一个误区:流量代表一切。流量意味着客户数,线下零售一直强调有客户才会有生意。在互联网中,流量表现为用户数,UV访问人数。但生意远不止有人光顾这么简单。

很多时候电商企业觉得流量不够,于是花钱买更多流量。但提升用户购买率是需要电商企业重点关注的:页面展示的商业逻辑、图片及描述吸引人,商品丰富,服务到位,购物环节顺畅等,这些不是仅靠增加流量就可以解决的。比如,现在的购买转化率是 1%,只要通过更精细的运营把转化率提高到2%,就相当于免费获得了一倍的流量。

同样的道理,电商企业也存在这样的漏洞:搜索一一用户找不到商品;商品展示一图片和描述不能激起消费者的购买冲动,或者消费者对该商品的详情疑问没能得到充分解答;支付一一付款和送货环节使消费者觉得不便或者不放心。电商企业往往过分强调登录的用户数,而忽视了购买转化过程中的消费者流失等问题。

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的消失,这种极低购买转化率的状况,必定要从运营的角度得到根本性改善,这意味着运营的精细化时代已经到来。

精细化运营管理包含六个核心。

(1)销售转化率。销售转化率表示商品的销售量与被曝光次数的比例。

(2)曝光率。曝光率表示假设一个网页中放的都是同一种商品,一个位置的点击率在整个网页点击率中的占比。

(3)流失原因。首先要了解我们所属的平台每一层级的自然流失是多少,类目页中每个位置的自然流失是多少。其次在掌握正常情况下的数据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异常情况进行处理,减少每一层级的流失。

通过上一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找出出现问题的商品,也可以进一步确定销售好的产品和销售不好的产品的属性差别,调整某些指标以带来更好的结果(例如品牌、颜色、风格在时间属性上的销售情况)。

(4)流量指标体系。包括量级指标、基本质量指标和来访用户类型占比指标。量级指标涉及不同平台,Web端主要看访问量、PV和UV,APP主要看启动次数、DAU和NDAU,基本质量指标包括用户的平均访问时长、平均一次会话浏览页数(访问深度)和跳出率等,卖家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判断用户活跃度。

(5)多维度流量分析。网站流量分析,主要从访问来源、落地页、广告投放等角度切入。访问来源包括直接访问、外链、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等。落地页是用户到达网站的入口。如果用户被导入无效或不相关页面,一般会有较高的跳出率。广告投放一般涉及的分析内容包括广告来源、广告内容、广告形式(点击、弹窗、效果引导)和销售分成等,我们需要通过多维度分析来优化广告投放。

(6)渠道优化配置。成本低、质量高的渠道需要加大投放力度,成本高、质量高的渠道需要评估成本,对于质量低的渠道也需要做好评估。总体上,根据成本、流量转化等综合情况,需要对渠道配置进行整体优化。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