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贸易经济效益
所谓贸易经济效益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所创造和实现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同所消耗和占用的社会劳动之间的对比关系。商品流通过程中所创造和实现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是指一定时期内所实现的商品价值,具体表现为商品销售额或利润(或利税额)等指标。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劳动耗费,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耗费,具体表现为商品流通费用额;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劳动占用,具体表现为商业资金占用额。因此,贸易经济效益的具体表现是指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的销售额或利润额(或利税额)同商品流通费用额与商业资金占用额之比较。
贸易经济效益的特点
贸易经济效益是整个经济效益的组成部分,具有一般经济效益的共性,例如所得必须大于所费;既要开源也要节流;重视劳动时间的节约和劳动效率的提高等等。但是,贸易经济效益由于它所形成的领域不同,与工农业生产或其他经济部门相比较,它又有很多特性或个性。认识这些特性或个性,对于深入理解和掌握贸易经济效益的性质,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贸易经济效益,是非常必要的。贸易经济效益的特点主要有:
(一)贸易经济效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贸易经济活动本是一个开放系统的运动,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包括各地区之间各国之间的开放,各个产业与企业间的开放,对各种所有制的开放。因为贸易活动的核心内容就是商品的买卖过程,不论是买进还是卖出,贸易主体都必须与外界打交道,都要与社会上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不同经济主体发生物质、信息、能量的变换,不实行开放不可能进行贸易活动,每一项贸易活动,每一笔买卖业务,都是在开放体系中实现的。相对说来,生产活动虽然也要开放,但在直接生产过程中,与外界的直接联系比贸易活动要少得多,开放度要比贸易企业小得多,因此,贸易经济效益的实现是在一个开放系统中完成的。
(二)贸易经济效益具有实现的最终性。
贸易企业与生产企业的基本职能是不同的。生产企业的基本职能是生产物质产品,生产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生产尽量多的物质产品。生产企业把产品卖给贸易企业,获得了价值补偿,实现了产品的价值,对生产企业来说就取得了经济效益。但是就全社会来说,这些产品还在流通环节,没有最终实现。与生产企业不同,贸易企业的基本职能是组织商品流通,把商品从生产领域通过流通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以最终实现商品价值。如果采取强制手段把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不适销产品卖给贸易企业,表面上看起来,生产部门取得了经济效益,但贸易企业无法把市场不需要的商品卖出去,只能积压在仓库里,商品价值最终并没有实现。曾经流传的“工业报喜,商业报忧,仓库积压,财政虚收”,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扭曲现象。商品价值的最终实现,集中体现在商品的最终销售上,具体表现在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贸易企业的商品销售额的不断扩大上。
(三)贸易经济效益具有形成的流动性。
商品流通过程要不断进行商品与货币的形态变化,在不停的流动中才能产生效益,使“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这就必须加快商品的周转与资金的周转。在贸易企业中,流动资金在全部资金中占绝大部分。流动资金包括商品资金、非商品定额资金和结算资金三个组成部分,其中商品资金又占大头。在保证商品流通正常需要和不断扩大流通规模的条件下,加速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是形成和促进贸易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贸易经济效益只有在商品、货币不断流动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才能增加。其中,加快商品资金的周转又是关键。要加快商品资金周转,则必须加强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根据市的实际需求来经营商品,调整经营结构,防止商品积压。商品卖得越多,卖得越快,商品资金周转得就越快,经济效益就越好。结算资金的及时结算,防止“三角债”、“连环债”的出现,也是加速流动资金周转的重要一环。
(四)贸易经济效益具有劳动的密集性。
同生产部门相比较,贸易部门一般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手工操作仍是普遍现象,因此,活劳动耗费在贸易领域的全部劳动耗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再加上贸易劳动具有服务性强的特点,导致在商品经营过程中要占用大量的人力,耗费大量的活劳动。尽量节约活劳动消耗,提高贸易劳动效率,以更少的人力实现更多的销售额,有利于贸易经济效益的提高。
(五)贸易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贸易活动是一种买卖双方沟通的双向运动。贸易经济效益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贸易主体的努力程度,还受到各种经济、文化、政治因素的制约。如生产力的布局,生产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结构等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还有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影响贸易经济效益的高低,还有平均状况、交通运输、社会法律、文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同时,贸易主体所在的地理位置、经营范围也与贸易经济效益高低关系极大。如同样规模的贸易主体在不同商业区位,其经济效益高低会有明显区别。
贸易经济效益的内容
贸易经济效益是一个由各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效益组合构成的多层次、多种类的体系。它的具体内容包括:
(一)贸易宏观经济效益和贸易微观经济效益。
宏观和微观,是从整体与局部的不同角度考察的,整体可以是全社会、国民经济总体,也可以是一个经济部门或一个地区;局部是相对于整体的某个经济单位,一般是指企业。宏观贸易经济效益是指全部贸易总体的经济效益,包括整个社会全部贸易活动的经济效益。微观贸易经济效益主要是反映贸易企业经济效益,是指贸易企业要运用有限的资源并合理配置,积极扩大经营和服务,加速资金的周转,节省和降低费用、增加盈利。贸易的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应是统一的,其中,贸易微观经济效益是贸易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因为宏观经济效益是由各个微观经济效益综合组成的,没有微观经济效益就不可能有宏观经济效益。而贸易宏观经济效益又是贸易微观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证。只有从总体上讲究宏观经济效益,才能保证各个微观的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的实现,为微观经济效益提供正常的外部条件和必要的前提。贸易宏观经济效益的内容主要包括:
1、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好各项贸易活动, 使城乡市场商品流通协调发展,做到市场繁荣、货畅其流,使贸易活动发展适应社会再生产的发展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
2、发挥流通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加速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协调好产需之间的关系。通过贸易经营信息反馈和利用各种贸易经济杠杆,干预和引导生产,使生产按照社会需要进行,从而为生产部门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3、保证市场商品供应,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消费需要, 并利用各种手段发挥贸易引导消费的作用。
4、加强贸易宏观调控,调节全国市场的产需矛盾, 加速全社会的商品流通转,努力降低全社会的贸易交易成本,减少亏损,增加盈利,使整个贸易活动为国家更多地提供资金积累。
贸易微观经济效益的内容主要包括:
1、贸易企业在组织商品购销活动中,要做到商品适销对路, 不断扩大商品流转额,努力增加经营成果,努力实现贸易规模的扩大。2、加速资金周转, 减少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劳动占用与消耗,多实现利税,为国家多提供积累,为企业多取得利润,为职工多创造收入。
3、全面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好地满足消费需要。
4、改善服务态度,实现文明经商, 为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二)贸易近期经济效益与贸易长远经济效益。
近期经济效益又称当前经济效益,它是指贸易活动中能在当前很快能实现的效益。例如各种具体营销活动、贸易活动所带来的近期效益。长远经济效益则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延续的经济效益,例如增加贸易投资、扩大贸易企业规模、进行技术改造等,在近期内只有投入,并不能马上产生“ 吹糠见米”的效益,但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则是非常必要的;又如对贸易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在近期内也可能看不出成果甚至因为培训、教育占用了时间而影响了近期效益,但从长远来看,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业务技术素质等)则对经济效益可持续提高将会长期发生积极作用。一般来说,近期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也是一致的,二者是可以且必须兼顾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二者出现了较大的矛盾,则应权衡轻重,使近期经济效益服从长远经济利益。
(三)贸易直接经济利益与贸易间接经济效益。
贸易直接经济效益是贸易企业在贸易活动过程中直接得到的效益,即本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通过加强管理、扩大流通,节约了费用,增加了利润。贸易间接经济效益则是通过本企业的经营活动使其他企业或单位获得了经济效益,例如批发企业通过统一配送业务而提高了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也往往是可以兼得的。例如某贸易企业通过广告公司宣传本企业的商品,从而提高了本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了营业额,增加了利润,使本企业获得了直接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广告公司增加了收入,获得了间接经济效益。一般来说,企业总是重视直接经济效益,但也应使企业注意间接经济效益,更不应以邻为壑、以牺牲间接经济效益来谋取本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
(四)贸易单项经济效益和贸易综合经济效益。
贸易单项经济效益是指贸易经济活动中某一方面、某一项目或某一个别业务过程中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贸易综合经济效益则是贸易经济活动中的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各个项目或全部业务过程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单项经济效益是形成综合经济效益的基础,没有各个单项的经济效益就不可能有综合经济效益。而综合经济效益则是各个单项经济效益的集中体现。
提高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一、宏观途径
要提高整个社会贸易活动的经济效益,首先应从客观环境上创造条件,也就是从各个方向努力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和加快贸易运行的速度服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减少和节约贸易活动的经营成本和管理成本,这是提高整个贸易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正确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贸易发展战略。
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框架内制订科学、合理的贸易发展战略,这是保证商品流通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贸易发展战略涉及到流通领域一些大的问题,如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贸易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贸易投入、贸易发展的战略目标等等科学的贸易发展战略对于促进市场商品供求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在一般
情况下,当商品供求基本协调、商品符合消费需要,并且价格稳定时,流通领域就可能有一个好的贸易经济效益,这时流通速度加快、货币流通量适当,流通费用下降、贸易利润额稳中有升,流通过程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相反,如果市场商品供求比例失衡,造成生产与消费脱节,此处积压、彼处脱销,从而影响商品出售,延缓资金周转速度,造成费用上升、利润下降,这样就会降低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就不可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合理的流通体制。
建立合理的流通体制是不断提高贸易效益的体制保证。合理的流通体制可以把企业的生产和交换活动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联结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通过各种流通渠道的相互衔接,形成纵横交错的商品流通网络,从而保证商品流通的顺畅进行。这里,关键是打破地区封锁,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以大中城市为依托,按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确定经营环节,按商品合理流向设置批发机构和组织商品运输,精简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在有利于生产发展、有利于市场供应的前提下,使商品走最短的里程,经最少的环节、花最省的费用,用最快的速度,及时安全地把商品从生产地运到消费地。
(三)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总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提高贸易经济效益的基础性因素。贸易活动中交换中的各种商品能否顺利转向和让渡,是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密切相关的。产业结构首先是各大产业之间关系问题,例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现状及其比例关系是否协调,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以及其他产业的状况及对比关系等,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结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这就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经常地、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光明前途的“朝阳产业”,有步骤地淘汰掉没有发展前途的“夕阳产业”,并将“夕阳产业”进行改造与改组,使之改变成为具有发展前途的“新产业”,才能取得较高贸易经济效益。其次,产业结构中还有一个产品结构问题,产品结构更直接制约贸易经济效益高低,因此还必须根据市场导向与消费变化及时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为提高贸易经济效益创造良好的基础因素。
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关键是要按需发展生产。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是取得好的贸易效益的物质前提。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对于生产者来说,商品形态转换为货币形态,商品价值初步得到了实现。但商品价值能否最终实现,取决于商品能否由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这是一次“最惊险的跳跃”,这次跳跃能否成功关键产品是否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如果商品不适销对路,商品价值不能最终实现,造成商品在流通领域的滞留,带来资金占用增加、周转缓慢、费用加大,不仅无法取得贸易效益,也会间接地影响到生产效益。为此,要充分发挥交换的对生产的“反作用”,通过流通的中介地位引导生产面向消费。这里,重要的一环是加强市场信息的传递和反馈,特别是要重视价格信号对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使生产结构随消费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得到调整,使企业不断生产出适合消费者需要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四)发展通讯交通。
在现代经济社会,发达而先进的通讯和交通是贸易活动的重要前提和手段。现代的通讯,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正在建设的“信息高速公路”,使通讯手段更加现代化,瞬间即可掌握全国信息和世界信息,现代化的交通和运输可以极为迅速地使贸易活动扩展到世界各地。我国香港正是以其交通通讯优势而位居世界“贸易八强”。因此,现代化的通讯和交通,成为开展国内外贸易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贸易经济效益的物质保证。我国在“两通”( 通讯、交通)的现代化方面已经有了很大进展,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了更快更好地与国际经济接轨,必须加快我国通讯现代化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提高贸易经济效益创造良好的“两通”环境。
(五)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贸易的发展不仅受生产的制约,而且受消费和分配的制约。提高人民群众购买力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是贸易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应该不断地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水平,从而使居民有能力购买更多更好的商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也是发展生产、繁荣贸易的目的。不仅要合理地刺激消费,而且要正确地指导消费,把提高消费水平和改善消费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了提高贸易经济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微观途径
从微观角度讲,主要是从贸易主体本身的角度讲,提高贸易经济效益主要是练好内功,提高整体素质和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发展能力等。主要包括:
(一)以市场为导向组织贸易活动。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行情瞬息万变,竞争激烈,风险很大,贸易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市场信息,搞好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掌握市场变化动态及其规律性,从而为科学地组织贸易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向导。企业要有现代化的信息设备、信息网络和通讯手段,高水平的市场调查研究和市场预测的专门人才,才能迅速、准确、及时地收集、筛选、加工、处理千头万绪、千变万化的各种信息,真正掌握市场动态,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调整经营方针和经营范围,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条件。就这个意义上说,准确、及时、充分、有效的市场信息和市场调研与预测,是贸易经济效益的生命线。
(二)扩大商品销售。
商品销售是贸易企业组织商品流通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商品价值的关键环节,也是取得贸易效益的基础。没有商品销售,就不可能有贸易经济效益。但商品销售不是孤立,除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掌握市场动态为商品销售提供前提条件外,还必须有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采购、商品储存、商品运输、商品加工整理等一系列环节的配套才能顺利进行。从商品销售本身来说,要扩大商品销售,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商品销售体系,健全和发展销售网络和销售渠道,改进商品销售方式,注意销售方法和销售手段,开展有效的促销活动等等,不断提高销售水平,为提高贸易经济效益提供最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销售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更应注重扩大销售规模。
(三)强化企业管理。
管理出效益,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现代贸易活动中经济效益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管理这一因素。强化企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方面。强化企业管理,一方面是要健全贸易活动中的各项基础管理,如劳动管理、业务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使基础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另一方面是重点管理,抓主要矛盾、主要环节,特别是要在充分调动企业全体人员积极性的基础上,加速资金周转和商品周转,减少流通费用,减少商品损耗,改善库存结构,提高[动效率,真正做到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取得尽可能多的经营成果,从而大大提高贸易经济效益。
(四)推进全程服务。
贸易企业服务质量的好环关系着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着企业的信誉。良好的服务质量能吸引更多的顾客,扩大销售,增加盈利。为此必须把服务贯串于贸易企业一切经营活动中,贯串在全过程的始终。必须推进全程服务和全面服务。这既包括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又包括店内服务、店外服务和上门服务;既包括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服务,又包括商品销售过程中的服务;既包括广告宣传、咨询指导的服务,又包括包换、包退、包修的服务,还包括在购物过程中给顾客提供游览、观光、餐饮、休息、娱乐、观赏等一系列现场服务等等,在各种服务中,必须诚信为本,真正把顾客当亲人,树立企业的信誉。良好的服务信誉是贸易效益不断提高的宝贵资源。
(五)提高人员的素质。
经济效益是企业素质的表现形式,企业素质决定经济效益,也是企业的生命力。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企业的素质。企业的素质包括人的素质、技术与装备的素质和管理素质。要提高企业素质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即通过教育和培养,建立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懂业务、会管理、守纪律的员工队伍。
提高人员素质包括两方面人员素质。一是提高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员的素质,这是提高企业人员素质的核心和关键,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爱岗敬业、思想好、作风硬、善经营、会管理、具有现代管理和现代科学知识的管理型人才;二是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要不断加强对企业全体职工的培训、教育和实践锻炼使他们了解商品流通发展的规律性,掌握现代贸易知识及经营管理的文化科学知识,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贸易职业道德,熟知各类商品的性能、用途、使用、保管和维修等技术知识及各种推销技巧,当好顾客的参谋。
提高贸易经济效益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把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结合起来,把各种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在相互结合中形成合力,产生总体效应,并根据各时期、各地区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才能使贸易经济效益持续保持和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