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跨境电商而言,政策、市场、运作、融资为“四大险情”,任何一险足以置之毁于旦夕。当初,在需求旺盛的卖方市场,只要多多益善地卖产品即可,众咖云集,一切景象欣欣向荣;随着新政推出、消费者热情下降,市场重建新规,大潮退去,价格刺刀互搏,一批外强中干的企业被淘汰了;沉淀下来的,必是开源节流的管控行家。

跨境电商

企业发展的进化规律:低阶的是产品和营销,高阶的是运营和管理,顶级的是战略与资本的竞争。进口供应链与销售链关键节点是运营效率的提升,保障资金流成为生利造血的基础;此时,谁先得到公开资本谁就有了暂时的免死符,至少大局上有了卡位之优势。

一是政策面,宏观因素人人平等。新政在设计上,注重政策的合理性,“先发展后规范、先试点后推广”的分步实施节奏偏紧。其后,虽多次释放善意,重建行业信心,海关监管模式创新与完善仍是当务之急,完善各地公共服务平台“单一窗口”也刻不容缓,保税园区管理者还要大力探索更多优惠政策,形成区域特色。

我们看到地方政府代正在以更大的力度来支持和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切实帮外贸企业提升能力、实现转型,让外贸电商走得更快些,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

二是竞争不止,“贪便宜、不忠诚”是网购用户的特征,很大程度也因为产品同质化、商户过度营销,随着跨境用户需求逐步升级,电商必须从模式、选品、转化率等各方面深入培养用户粘性和忠诚度。

国内电商的竞争激烈程度,说是红海胜似黑海。以往单纯以价格战引客的“烧钱圈地”渐渐事倍功半。未来,各平台须围绕其核心用户,寻找赢利点,从“能卖什么”转向“用户需要什么”。

综合考虑获客渠道和成本,减少供过于求的产品及不必要的促销,选品变成了对多元化、个性需求和情感的满足。为了维持流量,仍无法放弃通过大规模采购和可靠货源、账期,拿下稳定的爆品订单。从过去的历史看,垂直电商都打不过综合电商,活下来的寥寥无几,跨境电商如何破这个规律?仍有想象空间,“妈妈们”的消费能力是无穷的。

三是修内功,用户越来越精,单纯的爆品低价已是强弩之末,提升心动的消费感受,未来的制高点将取决于差异化落地与供应链效率。跨境进口与国内电商融合、模式及服务多元化、商品竞争转向供应链竞争,依靠技术手段更新,回归零售本质。

进口企业淡化自身跨境光环,为减轻政策造成的波动,平台开始拓宽商品渠道和品类。跨境O2O体验店是新品类体验式推广的方法,但要提升线下展示和交易模式的引导性,否则转化率不高,徒增成本。

关于模式,决不能单纯认定谁的好与不好,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和具备怎样的能力,如同国内也许京东的服务体验远远好于天猫,但两者利润差距仍然很大。零售业普遍切入跨境购,与超级电商斗,更多将人、财、物、力向提升用户体验方面倾斜,提升跨境商品流通速度。除了账期,把握汇率采购。

四是战略方向,早期多数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进口布局的跨境电商,发展方向较为单一。资本市场对于进口跨境电商企业的投资已变得谨慎,考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已经到来,跨境电商有很长的供应链,里面有足够的空间去挖掘

要避免照搬国内的传统电商模式,从有优势的地方切入。消费升级、品质升级,当用户不再关注产品是海淘的还是国产的时候,跨境概念才会被淡化,融入内贸型电商,或成为生活方式类消费门户,或成为以消费能力为划分的垂直平台,然而这一天要到什么时候,取决于国内商品何时与国外品质看齐。

模式轻重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无法被取代,各企业应着力打造无法被取代的独特产品体验。任何企业都没有成长的天花板,并购融资还会继续,拥抱变化,大海航行靠舵手。

面对跨境电商,国外品牌商与传统零售的态度是颇为暧昧的,货比三家,电商对于他们其实是个双刃剑,不得不说这种迟疑就是跨境电商的机会。供应链是软肋,进口商品投诉率激增,2015年海淘投诉占网购所有投诉的16.55%,荣登黑榜前三甲,主要是海淘及代购的居多。

物流企业的机会就是为这些国外品牌创造可靠的通道。根据淘宝全球购针对近5000名海淘用户的调研数据显示,有3年以上海淘经验的人数占比达40%,6年以上的海淘经验占比 10%,钟情于进口商品的消费者群体比想象的庞大。用户是行业的主人,跨境电商前景仍然光明,供应链、物流等行业参与者依然机会多多。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
*连连国际 (LianLian Global) 是连连数字旗下跨境支付核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