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跨境电子商务行业蓬勃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税区的增设等积极因素的推动。然而,随着规模扩大,平行进口商品的合法性风险也日益显现。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分析进口商品的合法性不明风险、商标权滥用风险以及临时过境合法性风险,并呼吁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以解决这些问题。

跨境电商

一、进口商品来源渠道合法性不明风险。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的境外商品通常未经商标权人的许可,仅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如代加工厂、连锁超市、折扣店或买手。由于渠道多样,产品的品质往往无法保证。商品的境外属性使其来源难以确定,而要对商品是否为平行进口商品进行甄别,就需要追溯其来源,这涉及复杂的证明过程,包括合同文书和报关单等,对消费者来说是一项繁琐的任务。商家也通常不愿意提供这些材料,因此商品溯源变得异常困难。

二、平行进口商品的商标权滥用风险。

商标平行进口是指某一商标在不同国家获得商标保护,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将商品从一个国家进口到另一个国家进行销售。在商标权问题中,当商标权用尽后,即拥有商标标识的商品,经授权的个人或单位可以销售,相关权利人无法主张专用权。这一权利被称为首次销售原则,目的是保障公众利益,同时不损害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然而,如果商标权人在跨境消费中依然收取商标使用费,就构成了二次收费,这可能被视为商标权滥用,超出了商标权范围。

三、平行进口商品的临时过境合法性风险。

中国政府在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增设保税区。随着规模扩大,跨境海购的仓储问题日益突显。越来越多的跨境海购使用保税仓储和商品展销功能,以提高消费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在跨境电子商务中,平台或销售方可以根据销售数据,预先采购商品,并存储在自贸区或保税区。这种做法可以加快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减少等待时间,同时降低运输成本。然而,如果这些商品没有卖出,就会被视为临时过境,即暂时存储在中国保税区,销售区域有可能是其他国家。当前,中国在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无法确定这些平行进口商品的合法性。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