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企业将自己的系统称为智能“天网”,然而它可能就是一个物流业务操作信息系统,具备基本的数据采集、运单录入、监控分析等功能。网络是一种连接,是时空多维度的存在,不仅有操作实现,还有规模性、时效性及体验度,将客户需求、资源集聚、运营标准等多重规则协同串联。企业要想管控网络,业务与管理的信息化只是第一步。首先,需要规划蓝图,使其在契合业务战略的同时具备技术先进性。企业不惜在系统和技术上重金投入的前提是要对业务有深刻理解,对业务流程进行仔细梳理,确定各个节点的采集、监控及逻辑,使企业的管理运行始终处于系统的状态下,确保从客户到一线员工及各级管理人,都是使用IT 系统的终端用户。

模块化是工业设计的一种理念,可以减少重复开发设计、模块化软件组件,让开发定制系统变得容易。但业务与管理始终在变,物流企业会经历单一系统、多系统、系统群、扩展及重构等阶段。企业的确需要很多种系统,但至少要有一个核心运营平台,而且要有基于一整套具有前瞻性的 IT蓝图设计来推进,而不是拼凑系统,这事关企业核心业务的定位。因此,企业要实现作业扎口管理,把控客户数据,如图8-5所示为跨境物流常见的系统领域。

其次,在组织上,技术与业务需求的边界可以借鉴互联网企业的产品DevOps 技术运营管理,建立统一的需求接受界面和任务分发环节。让业务人员技术化,让技术人员成为业务专家,综合Business与IT来理解业务场景和流程逻辑,倡导构建符合“大中台”的技术架构,实现产品、技术和数据能力的集中,共享服务。毕竟,大物流商的技术资源已经相当庞大,除了京东、菜鸟物流以外,中通、百世、德邦及顺丰等在科技领域的投入也很高,IT团队人员均达到千人以上,超过了大多数专业的IT公司,这样可以避免系统固定属于哪个业务部门或产品线的情况,实现了合则全盘调动、分则独立运营。物流企业的 IT人员既要能成功开发项目方案,还要能不断地整合、设计与优化运营流程,结合调研+数据来发现问题,提供专业知识、项目管理、知识交接与内部系统培训。传统货代“重销售、轻运营”,如今这一逻辑正被反转,产品、运营、技术等部门的位置会更加突出,以线上渠道与客户互动、精准匹配营销为模式的一体化运营能力正在形成。

再次,在技术应用上,业务与管理的信息化会随着运营模式、流程逻辑及业务规模等变化。承载能力有限、响应迟缓、需求迭代太慢、业务多样性难以满足,都是业务系统常见的诟病。因此,企业应以包括运营模式、流程、组织、地域分布等的业务架构来决定系统结构,包括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采取数据解耦、逻辑拆分、水平扩展的方式来提升系统灵活性。丰富的 API接口是差异化和开放能力的体现,每个API接口对应后端一套服务,物流企业提供的API 或 SDK接口开发包,就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更丰富的基于场景下的解决方案,例如时限预警、自动对账、地址校验等。做个类比,物流商正成为拥有“物流接口”的“虚拟运营商”,将物流需求与供应连接在一起的网络市场拥有的是数字化的资产和基础设施。

最后,数据治理。对于管理上的疏漏、人为的弱点,企业必须做到对数据层面的控制(权限、并发、提醒、校验等逻辑),而物流业务具有波动大、交期短、作业杂、强度大等运营特点,对系统的过多控制又会牺牲效率和性能,增加软件的复杂性。由于企业中运营数据的来源往往涉及多条线和多个部门,因此需要成立跨条线工作组,对相关数据进行梳理,牵头统一数据类别的定义、计算方法、获取路径,提升业务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效率。同时,构建IT大后台运营中心,统筹技术资源共享,将数据从各个系统中剥离并整合为中央运营数据中心。在IT系统建设上,网络化的快递商多侧重于内部业务的跟踪和调配,而货代类的快递商拥有多种外部资源,与其他渠道的数据共享相对更多。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