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物流板块,市场远没有饱和。那么,国内的物流公司应该如何应对?应该采取怎样一系列的国际化战略部署呢?

近年来,基于国家政策的诸多导向,以及大量资本涌入市场,国内的竞争变得白热化。也由于自身的多方面因素,促使许多国内物流企业,将未来的战略眼光投向了国际市场。

追忆过去十年,进口跨境电商兴起最早。国内快递公司,作为进口跨境电商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承运商,严格来讲,也算是踏进了「跨境圈」。众所周知,市场远没有饱和。虽然已有大量玩家,但尚未聚成垄断局。虽然不断有新玩家加入,但整体蛋糕仍然很大。那么基于这样的市场契机下,国内的物流公司应该如何应对?应该采取怎样一系列的国际化战略部署呢?以下介绍几个比较典型的玩法,仅供大家参考。

跨境电商物流入股并购 渗入运力

无论是在传统贸易时代,还是在跨境电商时代,掌握连接国与国之间空海运干线通路的货代公司,同时也是打通海外关务的先锋军,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风投们在刚进入「跨境圈」的时候,不知该投谁?最先想到的就是投资一些比较成熟的货代公司。一些国内物流公司的战略规划部门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力。通过收购一家自成体系的国际货代公司,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仓」「干」「关」的网络基础。配上现成的本土运营团队,得以快速适应、布局海外、发展建设。圆通速递收购先达国际,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德邦入股东航物流,也是同样的路线。

业内各方面报道,都非常看好圆通速递的这步棋。德邦发展跨境,自身的参与度很高,动作也更快。所以,最终效果如何?值得期待。

合作“联姻” 各取所需

通过与现有的跨境物流公司,或海外的当地物流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利用双方已经成熟的运营体系和地域优势,强强联合,共同开发联合产品线。

跨境电商物流招兵买马 自建团队

出口跨境电商的势头一如既往的好。带来了诸多机遇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慢慢浮现。电商平台大力开展招商攻势,出口跨境热度早已从华南的小卖家圈,蔓延至全国各地。一时间,生产商、制造商和品牌商也都开始尝试加入跨境电商行列。

从商品方面来看,不再仅停留在3C小件类产品,而是向多样化的中大件发展。而后者,其实不适合跨境直邮,因为成本过高,倒是更适合批量海外囤货后当地配送。于是,海外仓市场需求开始升级了,对仓位的要求更强了;对成本的压缩更猛了;对配送的需求更大了。

去年开始,一些老牌的大型海外仓企业,相继出现爆仓现象,严重影响正常运作,这倒给一些新晋的小型海外仓企业创造了机会。与此同时,大量的亚马逊退货处理需求,也滋生出一大批FBA换标仓。很多海外华人小型货代公司,也开始转型做了「海外仓」生意。因此这几年,海外仓企业从原来的几家,突增到了两百多家。

然而,部分企业很容易上手的生意,对于新晋企业是否也那么容易?如何维持利润,良性发展,这似乎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在干线方面,也是喜忧参半:传统贸易订单碎片化,导致海运整柜运输需求量日渐下滑。而近两年FBA专线,却炒热了航空运力,硬生生地把淡季也变成了旺季,价格居高不下。这都间接为成本相对较低的海运拼箱业务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如何调整战略重心更有利?原色咨询认为,要跟上电商需求的脚步是关键。

跨境电商物流在关务方面,欧洲虽严格执行VAT监管,而美国也拉起「贸易战」。但对于跨境电商的市场,只要合规合法,仍然是大有作为。毕竟市场需求摆在那里。如何可以做到「小心驶得万年船」?于是乎,不少业内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打仿牌侵权、加强开户审核、督办外籍进口商。

在配送方面,欧美国家本身比较成熟。所以想把国内快递的模式,复制到国外去竞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好处是提供了现成的快递网络配置,我们可以“拿来主义”了。而如何能获得最佳的成本?战略互换资源是不错的出路。

因此,「自行招兵买马」的方式,虽然从长久看,是最稳妥的,但该考虑的问题,一样也不能少。

所以作为物流公司自身,无论是专注于专线,还是海外仓,都需要找到关键的核心竞争力。优化自身成本、有技术含量的搭配、高效能的运作等这些全做到,也只有80分。叠加供应链分销、打造金融配套服务、全链路的在线系统化,这些也能全做到的话,那就是100分了。不难发现,圈内的不少企业,都意识到了这些问题,都在不同层面上思考着这些问题。

而目前我国出口电商平台,尚还没有牵动国际市场的力量。卖家在国外的平台上,更多是通过试单,打造爆款来促进销售额。对当地消费习惯的摸索,以及对市场需求数据的统计,目前都还很匮乏。那么,作为海外支点的物流企业,掌握着诸多关键信息,是否可以对电商平台起到重要作用?亦或是自行建设出独特的电商平台?这都是未来可以预见的。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