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工作中,我们会跟形形色色的客户打交道,沟通(Contacting)、谈判(Negotiating)、成交(Dealing)、下单(Ordering)、拒绝(Refusing)、索赔(Claiming)等一系列工作都随之展开。

不同的客户可以是完全不一样的角色。比如,一个购买5美元样品的人,是客户;一个下了20万美元订单的人,同样也是客户。

因此,从金额出发,根据订单的大小分类,自然有我们熟知的“大客户”和“小客户”的差别。

又如,一个客户询价过十多次,看起来成交希望不小,但从来没有下过任何订单,这类客户就是我们常说的“潜在客户”。相应地,如今正在合作的或者过去合作过的客户就属于“现有客户”。

再如,如果客户是百安居(B&Q)这样的建材商,拥有自己的门店,则属于“零售商客户”;如果客户是荷兰的某家贸易公司,有自己的品牌和设计,最终要卖给其他欧洲客户,则属于“进口商客户”;如果客户是我国香港地区的某家采购办事处,是德国利德超市(Lidl)的采购代理,则属于“采购办客户”。

若再换个角度,从公司内部的客户来分类,没有合作的潜在客户,所有业务员都可以尝试与其联系开发,则是“公海客户”;已经有业务员负责跟进和开发的客户,则是“私域客户”。

这种形形色色的分类,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我们之所以要专门列举出来,是因为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在接触客户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客户的种类和所处的角色;然后再根据不同客户的特性,针对性地去开发和谈判,成交的概率往往会大幅提升。

这个前期的理论工作是基础的分类工作,是整个外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我们要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才能有的放矢,这是第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