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以往的认知中,觉得俄罗斯与中国仅仅有紧密的地缘关系和良好的政府关系,其实俄罗斯对于中国品牌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消费市场,俄罗斯有1.4亿人口,是最大的欧洲小语种市场,轻工业产品严重依赖进口,消费者对于轻工业商品不是因兴趣购买,而是有刚性购买需求。

电商市场

从2014年年底开始的俄罗斯经济转变,带来的是零售行业的结构性变化,各种供应链在重构,需求趋向碎片化。GFK的市场调研结果表明:在过去的28个月中,相比其他地区品牌,中国品牌的销售一路向好。从中国进口商品替代欧美品牌的需求在不断攀升。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窗口期。

俄罗斯市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懂英语的俄罗斯人不到15%,俄优选的团队具有超过十年的B2B平台运营、中俄贸易、供应链管理的经验沉淀所以我们根据市场的变化,做了模式的创新,具体分为三点。我们称之为“三个适合”。

第一,为俄罗斯消费者选择适合的中国产品。因为目前有很多品牌出海布局全球,一个品牌想做全球市场 ,不可能所有市场都平均地去配置资源。

第二,为中国的品牌选择适合的渠道。不是所有俄罗斯零售渠道都适合中国的零售产品,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商品的品质标准、设计、品牌还没有像欧美品牌一样在俄罗斯市场上有沉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土化的高昂成本也不是所有品牌商可以轻易承受的,开拓渠道是俄优选所擅长的,俄优选的本土团队具有丰富的经验帮助品牌与渠道做匹配。什么样的渠道适合中国产品?什么样的消费人群适合中国品牌?我们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为中国的品牌选择适合的渠道快速打开市场。

第三,我们用适合的服务来让买卖双方成交。当地的法务、税务、交付条款商品准入、物流配送、支付等一系列的贸易配套服务,这些都影响成交的速度、成交的体量。比如我们是在俄罗斯使用本土支付,利用俄罗斯海外仓交付,整合俄罗斯落地配提升最后一公里体验,本土客服承接售后与客服。这些贸易配套服务大大地提升了中国品牌商品的成交率、客单价和利润。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微创新”。

这是我个人对“微创新”的理解。创新来自于沉淀,而不是来自于凭空想象。在中俄出口市场这个方向上我们觉得刚刚开始。

另外,有很多人问我一个问题。他们说,“你们现在做了这么多事情,等于开拓了一个市场的新渠道,现在像阿里巴巴这样大的电商,有很强的实力,他们会不会有兴趣去吞食你们的市场?”在中国很多人对俄罗斯的了解很少,大都停留在B2C的认知上,比如最大的B2C平台速卖通,当然我们知道,速卖通在俄罗斯的流量获取能力很强,但是速卖通在俄罗斯零售消费品市场上占的比例是0.4% ,俄罗斯绝大部分的消费还并没有被任何平台垄断。而且,中国的品牌商需要的不仅是跨境电商渠道,需要的渠道是多元的互补的,因此,我们做的事情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与线上有互补。以上的观点,来自于我们与阿里巴巴共同的客户。所以,我们之间不仅不存在竞争关系,而且还具有互补的关系。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