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产品贸易的概述

中间产品贸易是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大量的国际贸易由中间产品、原材料构成,这些货物在到达最终消费之前需要当地的进一步加工,更进一步说,几乎没有什么国际货物是没有在当地经过任何加工的纯原料或初级要素。如果生产被视为在一定范围内的有序活动,即从初级原料的生产到消费者要求的最终产品的活动,发生在这个过程的国际贸易就是中间产品贸易。根据联合国Broadeconomiccatalogue(BEC)分类法,按照产品的生产过程或使用原则把商品分为三大类,即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中间产品贸易产生的现实条件

从产品的性能讲能够发生中间产品贸易的产品需要具备以下主要条件:第一,产品本身具有可分性,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工序在空间上具有可分性;第二,生产技术的发展,即生产过程分解的可能依赖于产业的生产技术;第三,生产过程由多阶段进行,按生产阶段过程对生产要素不同的偏好要求安排在相应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除此之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国际分工的细化: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经济条件,二是自然条件。其中社会经济条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是国际分工得以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国际分工随几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而变得更加细化,由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分工迅速发展,科技进步使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级差化不断加强,不仅产品品种规模更加多样化,而且生产过程进一步复杂,表现为不同型号、规模的产品专业化,零件和部件的专业化及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的细化使生产专业化迅速发展,亦即一个最终产品可以由一个企业变成许多个企业来进行,同一个企业中也可以分成许多部门,每个部门只生产产品的一个零件或部件。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每个部门只集中于一个小范围的大规模生产。它可以达到高精度的质量要求和规模生产的经济目标。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利润不再只是从最终产品中获得。每个生产环节都独立出来并且都有获得利润的可能性,于是专业化分工不仅使最终产品专业化生产,而且还使中间产品成为了商品。

关税结构的设计:关税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之一,从属于国家的贸易政策。征收关税使得进口商品数量减少,国内生产的商品产量增加。所谓关税结构是指所有进口商品的不同关税税率结构关系概括。由于政府在征收关税时并不是所有的进口商品都征收单一税率,而是不同商品征收不同税率,从而构成一国进口商品的关税结构,这种关税结构可以反映在不同加工阶段最终产品投入要素的关税率及其对相关产业保护程度的影响。最典型的关税结构是原材料免税,中间产品低税率,最终产品高税率,这也是现代关税结构理论。现代关税结构理论认为从初级产品、半制成品到制成品,随着加工程度的不断深化税率应不断提高,即关税升级。从有效保护的观点看,循级而升的关税结构表示有效保护率通常大于名义保护率,亦即当最终产品的名义税率一定时,中间产品的关税税率越低,对最终产品的有效保护率越高。所以一般而言,各国中间产品的税率普遍要低于最终产品的税率。随着世界关税税率整体水平的下降,中间产品的税率也呈下降趋势,这也是当今中间产品贸易量不断增多的原因之一。

资源配置机制的变化:市场的失灵和非效率问题表明公司存在的必要和内部运行机制的可行。“市场机制并不是资源配置过程中完美无缺的唯一可用的协调机制”,“市场交易往往有颇高的费用,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市价是难以决定的”。“因为交易费用大而难定市价,公司便会代替市场”。“公司和市场是两种不同而又可以相互替代的交易机制”。市场上的交易是由价格机制来调节的,而公司内交易则用行政性的方法来调节资源的配置。跨国公司是一种现代企业,除了具有现代企业的一般特征外,还有一般企业所没有的在企业组织内部进行资源配置和运作的企业特有机制,它主要不是靠市场价格机制起作用,而是依靠其某种垄断优势,借助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进行整合,亦即“看得见的手”操纵着资源的配置。为此跨国公司在其跨国经营活动中不断创新其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诸如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产品内贸易、外包生产、模块组装等,充分应用“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两种机制进行资源调配,生产和流通相互交织,中间产品贸易不断增多,其结果使得国际生产方式和国际贸易方式变得更加复杂。

我国中间产品贸易发展状况

从1995年到2004年十年间我国中间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为20.50%,其中半成品年均增长率为7.21%,零部件的增长率为34.43%;中间产品进口年均增长率为17.50%,其中半成品年均增长率为8.56%,零部件年均增长率为26.03%。10年间中间产品出口的年均增长率大于进口增长率,说明10年前我国中间产品出口相对进口说基数较低,而近年来中间产品出口发展较快;根据计算发现从1995年以来中间产品的进口始终占进口总额的50%以上,从表1和表2可知1995年和2004年即使相隔10年,中间产品进口占当年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53.54%和55.16%;无论中间产品的进口还是出口,半成品和零部件所占中间产品比重发生相反的变化:由以半成品为主转变为以零部件为主,说明国际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我国中间产品的进出口均以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为主。由表3可知2004年我国出口贸易的前十项商品中有五项带有零部件的中间产品出口,说明我国半成品及零部件的出口呈发展态势;结合表2和表3可知与电子及通讯设备相关的设备及零部件无论在出口贸易或进口贸易中都占有相当份额。

发展中间产品贸易的意义

一、中间产品贸易是在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及生产国际化的产物:根据上述计算如果中间产品进口按当年进口额的50%计算,意味着这一部分的进口并没有直接进入到我国的消费领域而是生产领域,如果中间产品的出口按当年出口额的25%计算,意味着这一部分的出口直接进入到其它国家的生产领域。可见中间产品这种生产和贸易方式无论在现在或将来都将对我国的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

二、中间产品贸易将改变一国的进出口能力:在进口方面,进口国可以进口其本身并不需要的中间产品,而后通过进一步加工再出口,这就意味着中间产品的进口需求并不一定要求与进口国消费能力和水平相一致;在出口方面只要出口国在产品的某个生产阶段能够具有比较优势,就能扩大出口,这说明中间产品出口供给只与出口国某种生产要素或某种生产能力密切相关。

三、中间产品贸易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密切相关: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一些国家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这些经济实体之间由于内部分工形成了相互依赖的专业化生产关系,这种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资源一旦跨越国界,中间产品贸易便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我国储蓄余额及外汇储备余额都相当大的条件下,今后应调整利用外资的战略,把利用外资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相结合。

四、我国中间产品的进口占进口额的一半以上:这种状况与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具有一致性当然在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中不排除在我国采购中间产品的可能,但如此大的中间产品的进口比重与我国加工贸易政策有关。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