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胜任力定义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胜任力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深层次特征、因果关系和效标参考。

1.深层次特征是指个体潜在的特征,能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并能预示个体在不同情况和工作任务中的行为或思考方式,其基本层面为深层的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浅层的知识和技能。

2.因果关系指胜任力能引起或预测行为或绩效。一般说来,动机、特质、自我概念和社会角色等胜任力能够预测行为反应方式,而行为反应方式又会影响工作绩效(特征、行为、绩效的关系)。

3.效标参考是指胜任力能够按照某一标准,预测效标群体的工作优劣。效标参考是胜任力定义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一种胜任力如果不能预测有意义的差异,与参考的效标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则不能称之为胜任力(能制订绩效好坏的标准和差异)。

胜任力模型

(二)胜任力模型

麦克利兰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模型,即“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洋葱模型是在冰山模型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美国学者理查德:博亚特兹对麦克利兰的素质理论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素质洋葱模型”,展示了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并说明了各构成要素可被观察和衡量的特点。洋葱模型是把胜任素质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的结构,最核心的是动机,然后向外依次展开为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知识、技能。越向外层,越易于培养和评价;越向内层,越难以评价和习得。

大体上,“洋葱”最外层的知识和技能,相当于“冰山”的水上部分;“洋葱”最里层的动机,相当于“冰山”水下最深的部分;“洋葱”中间的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则相当于“冰山”水下浅层部分。

洋葱模型同冰山模型相比,本质是一样的,都强调核心素质或基本素质。对核心素质的测评,可以预测一个人的长期绩效。相比而言,洋葱模型更突出潜在素质与显现素质的层次关系,比冰山模型更能说明素质之间的关系。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