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规模的跨境B2C模式无法撑起整个跨境电商进口,B2B2C成为主攻方向。保税区内建仓,使用跨境电商保税进口BBC模式,可以极大地改善跨境网购的速度体验。先备货后接单,国外商品整批抵达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如保税区、保税港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商家根据消费者下单情况,商品从保税区直接清关发出。

ship

消费者退换货体验如同国内电商,海关的商品备案及溯源机制,规避以往海淘灰色进境的风险。同时,“拼箱海运+保税仓”可大幅低物流成本,高效批量引入国外产品,货物进入保税区,理货后再报关,入仓处于保税状态(出区时才缴税),滞销产品也可以不缴出口关税直接退回海外。

保税进口适合规模经营,实力较为雄厚的跨境平台趁机扩张,成为获取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一时间保税仓成为争夺的“粮仓”,资源的稀缺性,直接导致试点口岸的保税仓租金大涨。除了抢资源投入大,保税进口在各个试点城市,政策执行细节也不一样,入驻前置手续烦琐。

通常,跨境电商选择保税仓及配套服务公司后,通关、支付必须跟海关已准入的公司合作。总体来看,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从前端消费者的反馈来看,这一发货方式已经被普遍认可,只要不断有品类能继续通过保税进口走通,整个跨境电商市场会越做越大。但有时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首先是经营风险。保税模式下,备货提高了资金占用成本,库存、滞销及汇率的影响不容回避。正如人民币连续贬值,以高汇率从美国提前运到保税仓的商品迅速集体贬值,售价却无法变化,集采压力骤增。常规化囤货需要稳定的供应链,爆品同质化,很多跨境电商的产品授权来自国际商贸公司,中间辗转经过多个供应商或经销商,没有品牌的直接授权,加剧货源不确定性。

对于需求小或不稳定的长尾,库存的管控成本大,不划算,不如空运直邮。与此同时,保税仓容易滋生假洋货及假授权,不管各大B2C 平台如何宣称正品,从流程上看,保税仓最方便“洗白”。比如,商家拿一批仿品去海外兜一圈再放到保税区,经“保税区一日游”拿到海外发货凭证和入境许可,消费者无从辨别。因此,保税仓备货天生适合大电商,拥有可靠的资金链,利用本身品牌影响为其背书,提高费者的信任度。

另外,就是已经坐实的政策导向,跨境BBC借电商之名行贸易之实,已几乎被新政打回原形。目前进口“1210保税电商”,只适用于跨境试点的首批十个城市,彻底绝了打擦边球者的念想。新的“1239保税电商A”则已经完全放开,内陆城市只要具备监管条件的保税仓都可以开展该业务,保证按“一线”进区时验核通关单。

如此下来,稀缺变成标配,保税仓原有优势堪忧。历经政策的波动,企业也变得更加谨慎,折中的规避风险做法是,降低对目前试点城市保税仓的投入,将相当一部分品类转向海外仓,两条腿走路,基本形成了“日用爆品保税进口、贵品长尾海外空运”的局面。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