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跨境电商利好政策的持续出台,国内消费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物流服务及供应链的逐步完善,海外一站式购物已成为我国消费者新的选择。本文就来介绍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存在的问题。
1、经营行为需规范。
目前我国跨境电商信用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缺乏行之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同时跨境电商主体责任履行不力,平台内部治理不够规范,导致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假冒伪劣、虚假评论、服务违约、价格欺诈等失信行为频发,虚假宣传、侵犯知识产权、以及滥用、泄露和非法倒卖个人隐私信息行为也屡见不鲜。而消费者反映最大的问题,是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售后服务缺失。
2、产品真伪鉴别很难。
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的迅速发展加剧了传统代理商与跨境电商之间的利益冲突,“平行进口”的合法性问题一直也是热点问题。同品牌跨境产品的进入必然会影响境内商标权利人(被许可人)的利益。境内权利人有时也会利用商标权等知识产权来阻止未经商标授权的进口,常拒绝对跨境产品进行真伪鉴定。
3、产品质量标准不一致。
跨境产品执行的生产标准往往与我国的国标不一致,是按照生产国的标准进行生产的,适用原产地质量标准而非我国相关质量标准,而且部分产品生产商提供的质保国内并不能享受,相关产品的检测报告等也均为国外相关机构出具,采信及认定存在困难。
4、无法开具发票。
因税收信息机制的差别,西方国家未采取“以票控税”政策,不能提供发票只有消费凭证。且跨境电商平台出具发票也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跨境进口产品是按个人自用进境产品入关,消费者缴纳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消费者为商品纳税义务人。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在处理跨境电商投诉举报时,消费凭证为重要证据,但消费凭证造假较为容易,这些都给监管工作带来极大难度。
5、跨境电商监管难度大。
因跨境电商企业注册在国外,销售行为发生在境外,市场监管部门对境外主体无管辖权,国外主体也不适用国内法律,这就造成国内消费者需要跨境维权。市场监管部门针对跨境电商企业的投诉举报,只能以“无管辖权”“不适用国内法律”回复,极易造成复议诉讼,且消费者的诉求解决率、满意率偏低。
6、相应法律制度缺乏。
目前跨境电商监管法律法规依然相对滞后,难以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的规范较为笼统,在办理跨境电商案件中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目前依旧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但跨境电商企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不符合法律的行为,共创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和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