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利不起早,大集团在跨境电商中领先布局,其他商家更要为自己的未来布局。可以说,现在跨境电商平台已经扮演了一个 超级角色,在这几大“市场”里做生意“不服不 行”。

电商运营

看看上市的跨境通、有棵树或百事泰等财报,毛利率高达50%~60%,但净利润率逐年下滑至个位,全被平台佣金、物流费用、职工薪酬这三大块吞噬,平台垄断已渐成事实。

那么平台怎么挣钱?俗称“流量变现”:自建小网店好比马路边摆摊,能不能碰到顾客并取得信任全看运气;而进驻平台那就是在商场有个柜台,好歹看起来正规、人气足,但想要谋个好位置(曝光率)仍然要下本;当然,独立站做大了就成了街边专卖店,经营好了也不输平台。进了平台之后,店铺租金、成交费、刊登费、广告费、特色功能费等就扑面而来了。

究其原因,是互联网信息的过剩和冗余,反而让流量日渐稀缺,太多的信息推送让消费者深感选择障碍,好像是经济学里的信息不对称不存在了,实际上信息匹配仍难化解。相比于传统外贸,依托于平台的规则和信用,跨境电商的买卖过程沟通大为减少。

评价电商平台大小的主要指标是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成交总额,这与平台的用户访问量是正相关的。

跨境电商不像国内的淘系一家独大,各大跨境电商平台都发展了很多年,各有特色,不同平台的客户群黏度不一样,尤其是目标市场国家、目标客户的区别,选择多平台同时运营的策略要有一定针对性。春秋五霸、列国诸侯,如今能数得上的每个平台都是一本书,每个创始立业都是一段故事。根据调查,绝大部分线上卖家,都是多渠道销售,不仅国外电商平台多元化,而且品牌独立站份额也很大。

Amazon是自有品牌的首选销售渠道即便如此,73%的Amazon卖家还在eBay开店,还有近1/3自有独立站。

“平台经济”近来很热,大家都想搞成平台,成为众星捧月,甚至上升到产业经济的角度,主宰卖家的“生杀”大权,对生态经济呼风唤雨,重塑国际商贸流通的利益分配。其实,开网店跟农贸市场的摊位颇为相似,营销、管理和运营等也有很多相近之处,不得不说,很多原理性的东西(赚钱的方法)在互联网上并没有改变。

跨境电商综合交易平台集线上交易服务、营销售后、供应链与物流、金融保险、交易保障机制为一体,“平台交付”的最大特点是将商品贸易与流通服务分离,通过平台整合交付服务资源,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交易成本,而更多的衍生服务让传统企业的内部管理职能开放出来。

平台主要围绕数据做文章,买卖双方累积的交易和评价信息变成商业信用最有力的证明,排名和信用体系改善订单获取及商家融资条件。一个电商平台就是一个供需集市、一个市场小生态,自有其运作管理的规则,建立一种“优胜劣汰”的平台竞争机制。

投资者乐于赚快钱,但唯有遵循市场规则才能长久,在网络平台上做生意也一样,打擦边球、侥幸心理、不够诚信,早晚都要付出代价。当各大平台被各种“中国制造”的良莠不齐的货品所充斥时,平台推出的“整风运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误伤无辜在所难免,完全能自证清白的大家也心知肚明。

也许这就是定位,无牌仿货、跟卖随俗、低质低价的东西。可谓,一言不合就关店。这很明显,支持品牌制造型企业的转型,平台规则趋向于更加犀利。

Amazon有严格的商家管理和优质的客户体验,适合高品质、有品牌的商品,得益于注重品牌和FBA物流体系,这几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但开店成本不低:而作为跨境电商鼻祖的eBay开始进入单位数的爬行增长,已被前者赶超。

eBay速卖通的盈利模式接近,靠搭建卖场聚集流量赚取交易佣金和广告费,低端产品的竞争激烈,更适合高性价比的产品销售;Wish 作为新星崛起,依靠算法带来精准的推送能力,90%以上的销售在移动端完成;阿里上市之后,速卖通发展提速,正在快速抢夺线上市场。

多平台管理,有些卖家可能认为很容易,稍做修改的产品信息在几个不同平台上更新即可。在实际运营中,往往要花时间依赖外贸ERP及客服等工具,否则卖家就要面对超卖、服务响应不及时、被停销售权等风险。不同平台、不同时期还有此消彼长的情形,以及各个平台不同的客户群和目标细分市场。

互联网之快意沉浮,不同地区新兴第三方电商平台遍地开花,“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多平台运营除了要防范平台自身风险,还要慎重前往,如 Ensogo 成立于2010年,定位为社交化电商平台,五年后发展正盛时突然“关门”。其实,新兴平台提前入驻经营,都是害怕错过下一棵摇钱树。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