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社群的核心是情感归宿和价值认同,那么社群越大,情感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在“复制”这一层,有这样两个问题需要考虑。

(1)是不是真的有必要通过复制而扩大社群规模?

人们有时候会有一种误区,认为没有几万人都不好意思称为社群。其实经过前面四个维度考验的群,完全可以称为社群了。“小而美”也是一种社群,而且大多存活得还比较久。现在很多人进入一个人数很多的群,筛选信息的成本高,人员之间相互认知的成本也高。相反,小圈子里,人员较少,大家的话题相对集中,所以小圈子里人人都容易活跃起来。从微信群、QQ群等社群的大数据中发现,90%的用户在不足20个人的小群里活跃。人人都想组建人多的大社群,但是许多大社群并不活跃。社群成员数量与信息量关系图如图7-3所示。

所以社群规模要看社群的成长阶段。每个社群都有一定的成长周期,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节奏进行控制。一般来说,规模越大的社群,越可能永远只是为新用户提供服务,在过滤优质信息上有很大的难度,这样的群如果不控制活跃度,看着每天的信息不少,但是信息价值太小。这也会导致高价值成员沉默或者离开,社群价值就无法得到体现。那么就要明确扩大规模是为了什么?扩大规模之后能解决什么瓶颈?社群定位适合扩大规模吗?这些问题要先进行思考,盲目复制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2)是不是真的有能力维护大规模的社群?

复制不是即兴的事情,而是要综合人力、财力、物力与精力等多角度综合考量之后的结果。例如,中国互联网社群餐饮品牌伏牛堂霸蛮社,号称是有20万年轻人的社群,曾尝试做一场50万人的线上发布会,微信群发布会最后只来了7万人,但仅仅是7万人就出现失控的局面,反而给品牌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之后伏牛堂管理团队复盘,开始严格控制霸蛮社的规模和质量。

所以,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更多的投入,那么相应的投入产出比是否能够支撑社群一直维护下去,这是需要社群运营者考虑清楚的。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