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卖家确定好分类以后,我们再来看看客户的需求。大家首先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刚需呢?

亚马逊选品

1.传统的刚需

早在1943年,马斯洛就提出了人类需求的五个层级,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虽然分了层级,但对于个体来讲,层级间需求的先后顺序会因为每个人的差异而不同,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对于消费者而言,哪些是刚需的产品呢?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天气冷了,要买保暖的衣服,这时候衣服就是刚需;

•忙了一天没吃饭,这时候食物就是刚需;

•人们生活需要有居住的地方,这时候房子成了刚需;

•地处偏远地方, 上班交通不方便,这时候车成了刚需。

以上就是大部人认为的很传统的刚需——衣食住行, 也是大部分商家做市场分析的由头,毕竟需求摆在这里呢,怎么做也不会太差。

2.刚需的定义

字典中对刚需的定义是,“刚性需求( Rigid Demand )指在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就会出现上涨。刚性需求就是价格涨不涨都需要购买。”所以,刚需是一个无可替代的硬性需求。

3.刚需的本质

知道了刚需的定义后,大家再思考下,前文提到的衣服、食物、用于通勤的车是不是刚需呢?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

•买保暖的衣服,实现的是暖和的基本生理需求;

•买食物果腹,实现的是饱腹的基本生理需求;

• 买了房子,实现的是居住的基本需求;

•买了车,实现的是正常上下班的基本需求。

从以上可以判断出,刚需的核心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的,客户因为“我需要它”才会购买,而不是因为其他的附属特征,比如颜色、样式、形状、尺码等其他属性,这是第一层刚需。但是,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当下,需求体系的转变也在悄然发生,我们继续看几个例子:

•买衣服不仅仅是为了保暖,还需要穿着好看;

•食物对人们饱腹需求满足了,现在更多地追求的是色香味俱全;

•车也不仅仅是用来通勤了,其变成身份地位的象征。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同样一件事物本身没有变化,但人们的刚需导向变了,从“我需要它”升级到“我想要它”,从基本的生理需求转变到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这是第二层需求。

回过头来说我们的选品逻辑,在当下,亚马逊平台上的大部分行业分类产品都已经走过了增量时代、处在存量博弈的阶段,而我们的刚需选品策略就是要在存量市场中寻找增量的机会。说的通俗点就是寻找红海中的蓝海,而不是在蓝海中扎猛子,这也许就是产业升级的根本所在,同时配合全球供给侧的改革,实现区城市场经济的高效匹配。

最后,得出结论: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我们要充分挖掘“我需要它”的市场存量,并通过“我想要它”来发现存量中的新增量,在这个过程中,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理性数据的背后蕴藏着的客户感性的消费心理,这也许是未来电商的发展趋势,即所谓的“兴趣电商"。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