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旺季,亚马逊卖家聚在一起最热的话题非“赶跟卖”莫属。尤其是今年,跟卖的态势从亚马逊美国站一直蔓延到全站点,甚至有卖家在亚马逊墨西哥站也叫苦连天,苦不堪言。

纵观整个亚马逊卖家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段与卖家中的“牛鬼蛇神”战天斗地的过程,苦过,累过,流泪过,咬牙切齿过,也欢呼雀跃过。我们不妨来聊聊这些年我们使用过的七种武器。


第一种武器:邮件/电话沟通,不战而胜。

卖家直接发站内信给跟卖者,言切切情深深,跟卖者因羞愧而黯然撤退。这种武器适合于早期的亚马逊卖家,即亚马逊官方尚未推出全球开店计划之前。遥想当年的美好时光,有人把亚马逊后台的规则翻译一遍结集出版,都可以卖到2999元,说明当时的亚马逊还是一片大蓝海,谁做过谁知道。当然,这种文明社会的文明方式,目前基本失效了。


第二种武器:品牌备案,官方背书。

严格意义上来说,如果申请了美国或者欧盟的商标并在相应站点做好备案,无论是亚马逊官方的1.0版还是2.0版,品牌产品都不应该被跟卖。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数据公司,亚马逊完全有能力保护好商家,但事实确不尽人意。即使有些卖家用专门的客服团队每天给亚马逊发投诉邮件轰炸,品牌投诉的效应也微乎其微。难怪有卖家说了,testbuy一周,发邮件后等待一周,来往邮件反反复复一周,连黄花菜都凉了。至于被VC恶意跟卖,品牌备案完全失灵,甚至不知不觉中连图片都被VC换了,活生生把卖家自己搞成了卖假货的人。所以说,用这第二种武器赶跟卖,只能靠运气,看起来很美,结局却是凄凄惨惨。


第三种武器,透明计划,品牌升级。

透明计划(Trensparency program)是今年6月份亚马逊正式发布的一个新项目,该项目主要用来打击假冒产品,以达到保护品牌方和买家利益的目的。让很多卖家欣喜的一点是,该计划能从根本上杜绝恶意跟卖。参加了亚马逊的透明计划后,品牌方有了独有的二维码标签的保护,而这些二维码会对应到你参加亚马逊透明计划的商品包装上,当其他卖家FBA 跟卖你的时候,他必须获得你的溯源标识,并且在产品包装上贴上防伪二维码,否则将被销毁;若其他卖家在提交Listing的offer时,亚马逊会要求跟卖者提供正确二维码进行验证,否则不能跟卖该listing。可惜的是,参加透明计划的要求不低,而且是收费的(主要是购买二维码的费用),且目前仅限于亚马逊美国站,至于其他站点的卖家则暂时只能望洋兴叹,而大量没有做过2.0版品牌备案的卖家,也只能临渊羡鱼,却无法退而结网。


第四种武器,内部潜伏,手起刀落。

正是因为亚马逊官方对品牌卖家的权益维护不够,甚至有时对恶意跟卖不管不问甚至放任自流,才给灰色地带的潜规则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各种“赶跟卖”的服务,怎一个乱字了得:有的服务商犹遮琵琶,欲语还休,明里暗里说自己“朝中有人”;有的服务商则直接说找亚马逊内部的人操作,而且自己分明就是那只白手套,更多的服务商则是二道三道甚至四道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赚一笔走人了事。只是后来亚马逊官方发现了这个问题,通过内部换岗、人员降权甚至开除劣迹斑斑的“内部人”,及时堵住了这个漏洞。这样一来,通过“余则成”操作赶跟卖,恐怕已经成为遥远的故事了,这也是今年以来大量服务商偃旗息鼓的原因之一。


第五种武器,佩奇出奇,上门恐吓。

把小猪佩奇叫做社会人,好像也是今年的事情。那我们不如干脆倒过来,把社会人叫做佩奇。看过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若门派之间发生争执,会邀请武林中有一定威望的人调停,毕竟“和为贵”嘛。殊不知这种方式被某些“服务商”用到了极致:一旦接到卖家赶跟卖的指令,就会用各种方法找出跟卖者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先是电话恐吓,无效后则上门谈判甚至讨伐,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至于效果,那只有天知地知他知了。


第六种武器,技术驱动,无声杀敌。

若把之前的第四、第五种服务都称为不入流的话,那技术驱动杀跟卖于无声处无疑是主流世界的重头戏。曾经有人当面问起,你们赶跟卖是不是直接就买空对方库存让它下架?我摇摇头没有发言,只是觉得心里恐慌,不同频的交流确实会让人脑子短路,我心头不由飘过崔健的一句歌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被问到这个问题的头一天,恰好网易发了一个声明,最后一句话是“大清亡于1912,距今106年”。我把这个句子搬运过来,发在了微信朋友圈:

买空跟卖者库存来杀跟卖,应该是清朝时候的玩法吧。

大清亡于1912,距今106年。


第七种武器,挥手道别,退隐江湖。

把这种武器放在最后,并且可以称之为“大杀器”。若卖家彻底告别亚马逊,从此退隐跨境江湖,是不是就不会被跟卖,也不会有跨境江湖的各种爱恨情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