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的SNS 网站中,大部分都会通过“个人主页”(PersonalHomepage)的方式来体现社交个体的存在,与个体相关的内容都会集中显示在个人主页上。
而个体创作的单条信息,则以“微博客”(Microblog)的形式来展现。微博客相对于更早的“博客”(Blog)形式,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日志”(Blog),即由标题、标题图、多媒体正文、发布时间、修改时间、内容关键词、所属类别等属性构成的信息单位;微博客与博客最大的差异在于正文和标题的简化,例如 Twitter上著名的 140字的正文字数限制,以及标题的省略等。
SNS 网站之所以普遍采取微博客的形式来表达内容原因就在于社交与阅读的差异性。我们想象一个社交场合,大部分人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叽叽喳喳”的聚会场面;而在 SNS 网站上要体现这种社交的氛围,则必须控制内容的量,即社交的信息交换是高频少量的。一般这样的内容也常常会被称为“碎片化”的内容。
同时,由于图片可以以更少的篇幅来表达更多的含义,因此也很快诞生了一类以图片作为主要内容形式的图片类SNS,如Tumblr和Imstagram。
如果按照同样的原理,那么以视频为载体的视频类 SNS 理应火爆,但是视频的创作难度高,再加上传播和观看都会占用网络带宽和流量,会有额外的成本,因此截至2016年的发展阶段,视频类 SNS 的发展仍然不如图文类。已经出现的视频类SNS也大多将视频播放时间控制在 13 秒以内,原因在于只有短视频才能保持阅读者的吸引力,创造“叽叽喳喳”的喧闹的社交氛围,一旦视频过长,其效果就相当于从微博客回到了博客,社交的氛围就会被“集中注意力安静阅读”的场景所替代。
按照这样的逻辑,事实上可以认为“社交”和“阅读”是立场相反的两种网络互动行为模式。因此,在 SNS 网站日益火爆的今天,传统的大篇幅阅读的行为反而会在SNS 的主流群体中不被重视,体现出来的就是在阅读行为上更“浮躁”,如果信息本身的复杂度稍微有所提高,那么就很容易在社交场景中被抛弃,导致社交部分的数据指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