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外贸如何变化,其实变化的不过是形式和载体。

拨开所有国际贸易的面纱,事实上还是商业交易。而交易,除了少部分个体化的电商买货,都需要跟人打交道,也就是买方和卖方之间的“需求探讨”。

为什么客户愿意跟你谈下去?主要原因是良好的第一印象(FirstImpression)。给予客户良好的第一印象,才有聊下去的可能性。

在沟通的过程中,如何通过销售漏斗来实现进一步的转化?这取决于客户的真实需求和筛选供应商的逻辑。

对于供应商的选择,如果从客户的角度逆向思考,无非两个大框架,即Stable Benefit(稳定的收益)和Reliable Vendor(靠谱的供应商)。然后在每个框架下面去考虑细节。客户筛选供应商的综合考量如图1-10所示。

这两个大框架-Stable Benefit(稳定的收益)和Reliable Vendor(靠谱的供应商),其就是两大中心思想:一是利润,二是风险控制。

首先,从利润角度出发,比较可能获得的收益,客户会衡量四个问题。

①假设我跟你合作,能得到什么?(供应商的特点和差异化)

②预期利润和收益有多少?(订单的直接收益)

③下单给你的风险有多大?(利润和风险的对比)

④有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同等条件下的更优选项)

其次,从风险控制角度出发,考虑可能遇到的风险,客户同样会衡量四个问题。

①这个供应商靠不靠谱?(身份和内容的真实性)

②配合度和工作效率怎么样?(关系到后续的谈判细节)③产品和交货期能否达到要求?(会直接影响销售)④价格和付款方式能否接受?(绕不过去的核心问题)

针对这两个大模块,经典的销售漏斗模型不足以覆盖如今的外贸行业,而改进版的销售漏斗又过于强调客户管理和转化率,虽然突出了数据因素却让人的因素显得过于薄弱。

模型的本质不是把问题复杂化,而是在梳理清楚基本逻辑的大前提下,用极简的方式让内容量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大多数人能看懂,从而在使用过程中再根据情况拓展和量化。

这里提炼了一个公式,并以此设置了专门针对外贸行业的销售漏斗:

1+4=Sales Funnel(销售漏斗)

1 代表 Market,就是一个行业所在的“市场”;4代表四个步骤:Acquisition(获取用户)、 Investigation(基本调查)、Connection(正式开发)和Retention(总结内容)。

漏斗的第一层级是“市场”(Market),也就是一个产品所在的广义领域,这里面有无数的客户、无数的机会。

需要从这个无形的“市场”中获取我们的目标客户,这个获取用户的过程就是漏斗的第二层“获取”(Acquisition)。可通过各种渠道(不管是电商平台、展会,还是社交软件、搜索引擎或官网)找到目标客户。

在漏斗的第三层“调研”(Investigation)中,需要了解客户的情况及相关背景。比如这个公司的经营情况如何,做什么产品,历史有多久,公司的经营模式怎么样,曾经在哪里采购,海关数据有没有相关信息,通过搜索引擎搜索有没有负面消息,有没有违约记录等。资料越完善越好,把客户的调研信息填入客户信息表内,并且建立索引。对客户要尽可能查询仔细,了解真实情况,才能为后面的谈判和开发起到积极的准备作用。

在漏斗的第四层“联系”(Connection)中,才真正接触客户,也就是正式跟客户建立联系,尝试沟通,开启真正的开发阶段。在联系客户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各种困难或者各种不匹配的情况,但也会得到不少宝贵的信息。

漏斗的第五层是“总结”(Retention)。根据客户的反馈,在归纳梳理意见后,往往就会知道,哪些客户是无用的,哪些客户还有后续的开发机会。对于后者,就要重新进入漏斗的第三层,继续深入调研.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销售漏斗,背后代表了外贸工作中客户开发和沟通的一个闭环,也是销售漏斗模型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