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卖家在卖货,商品优化就是贯穿运营始终的一项工作。商品优化需要时时做、持续做,但又不能天天做。在商品优化上,一定要把握好节奏和频率。
虽然我们习惯于将商品的每一次调整都叫作“商品优化”,但必须说明的是,如果调整之后商品相关数据表现得更好,那自然可以称之为“优化”;如果调整之后商品相关数据表现还不如之前,那也只是“调整”而已。
我们期望每次调整都能够让商品相关数据表现得更好,但现实是每次调整都可能有两种结果:商品相关数据表现好了,销量排名上升了,或者商品相关数据表现变得更糟了,销量排名下降了。
为了避免商品相关数据表现变差,对于商品上架之后的优化,我们要坚持“不动三动”原则。
二不动:在销量稳定时,商品内容不做调整;在销量稳定增长的过程中,商品内容不做调整。
三动:若商品详情参数错误,则立刻调整:在销量大幅下降时,分析并进行调整;在长期没有销量时,适时调整。
对“二不动三动”原则做详细解释,即运营过程中的商品优化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当一款商品势头正猛、销量增长时,意味着其发展趋势很好,此时任何的调整都可能破坏商品的原有权重,导致销量增长停滞,甚至销量下滑。所以建议卖家在此阶段不要对商品弟缔磋曹泊拌蹭西任何调整,即便商品详情中有小瑕疵,比如标点符号不规范、大小写不一致等,也不要改,可以暂时记录下来,以后优化时再修改。
当一款商品的销量和排名都相对稳定且符合卖家的运营期望时,建议不要对商品做任何调整。
在销售过程中,如果一款商品的销量大幅下降,通过和同行卖家的商品对比,发现自己的商品有一些不足之处,此时应该对商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卖家需要边调整、边记录、边查看效果,将商品内容和细节调整为自己认为更优的内容。记录调整前后变动的内容,同时观察调整后的商品曝光量、流量、销量和排名的变化。
对于一款长期处于沉寂状态、没有或只有很少销量的商品来说,随时都是调整的时机。因为长期的沉寂,商品权重已经被系统降到很低,进行一次调整有可能激活商品的各项权重指标,让商品重新进入排序上升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沉寂商品的每一次调整都是优化。
款商品上架之后,如果商品描述中出现商品参数错误、材质与实物不符等硬伤,无论是卖家自己发现的,还是买家反馈的,卖家都应该立即行动,对商品的相应内容进行修改。
在商品优化上,除上述必须改动的情况外,大多时候商品都应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每次听到有卖家讲自己日常运营中的核心工作就是优化商品时,笔者都有点哭笑不得。
对于卖家来说,商品优化固然重要,但不需要天天进行。原因在于-款商品的好坏没有绝对的标准,很大程度上需要根据销售数据来判断。没有完美的商品,只要一款商品的详情符合平台的要求,销量能够达到卖家的期望,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一款出色的商品了。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要避免盲目追求“最好”和“完美”
商品要尽量保持在“优秀”状态下不动,因为对于亚马逊 A9 算法来说,每次商品调整都意味着算法的重新抓取、运行和排序,A9 算法会根据最新的商品页面信息进行一次新的运算。简单的理解就是,如果卖家的调整正好契合平台的算法,则商品排名提升;如果新的调整与平台的算法相悖,商品就可能被计入重新排序状态,权重和排名都可能下降。
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一群人在排队,队列中的每个人按顺序依次向前,排队的规则是“过期不候”,如果你从队列中走出去,再回来时,只能从队尾排队。
商品的排序有点类似于此,在其他所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权重逐步累加,排序依次向前,而每次无端的调整都可能导致商品被 A9 算法重新从最后排序。这就是很多卖家在“优化”商品之后,商品相关数据表现变差、排名不升反降的原因。“优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导致商品权重下降了。
当然,A9算法肯定不是单纯的“过期不候”这么简单,亚马逊将更多的要素纳入对商品排序的考量,包括商品详情与类目的一致性、关键词的匹配度、转化率等,这就要求卖家在进行商品优化时必须具备全局思维,全方位衡量每个相关要素。
在每次商品优化之后,最好能够适当降低商品价格,增加站内广告的竞价和预算,以“广告导入流量,低价带来转化'的双驱动化解商品调整可能导致的权重下降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另外,由于商品优化之后的效果反馈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卖家在每次优化之后,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来观察优化的效果。笔者的建议是,每次优化之后,要留出 3~7天的观察期,如果在此期间,商品销量、排名保持稳定或上升,那么自然是好的如果略有下降后继而回升,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在观察期及之后,商品数据的整体表现都不如优化之前,那就需要再次对商品进行优化。
这就涉及另一个话题,商品文案的存档。卖家最好能够为每款商品单独创建-个文档,从最初的商品内容,到后续的每次调整前后的内容,都详细记录并存档,以便后期核对和重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