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中,贸易术语的选择直接关联到货主的风险承担。不同的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的责任和风险划分各异。了解这些差异,对于进出口企业至关重要,能帮助其巧妙规避风险,保障自身利益。

一、贸易术语的风险分布

从整体来看,E 组贸易术语下买方承担风险最大,D 组则是卖方承担风险最大。而在常用的 F 组、C 组术语中,卖方风险转移给买方的地点多样,如货交承运人、货交船边、货物越过船舷等。这就要求货主在签订贸易合同时,务必谨慎选择贸易术语,因为这是规避风险的重要一步。

贸易术语与货主风险

二、集装箱运输下贸易术语的优化选择

在集装箱运输场景中,传统的 FOB、CFR 和 CIF 三种贸易术语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船舷” 概念已无实际意义,尤其是内陆出口的集装箱货物。此时,采用 FCA、CPT 及 CIP 三种贸易术语更为适宜,并且选择在内陆拥有集装箱中转站、能办理集装箱接运业务的船公司,可有效降低风险。

如某内陆出口公司向日本出口甘草膏,原采用 FOB 新港,货物在天津存仓时遭遇火灾,导致无法按时装船,公司遭受损失。若当初采用 FCA(该市名称)成交,在当地将货物交中转站,风险便会转移给买方,且当地承运人签发的货运单据可在当地银行办理议付结汇,既能降低风险,又能提前结汇。

又如美国贸易公司与我国江西进出口公司的案例,采用 CIF LOS ANGELES 术语,因运输途中车祸错过装船日期,出口方遭受货物降价和利息损失。实际上,对于内陆出口集装箱货物,CIP 术语更为有利。CIP 术语在适用运输方式上更灵活,出口方风险与货物实际控制权同步转移,责任减轻,且有利于在当地交单结汇。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